600全讯白菜网址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
湘江论坛机械工程分论坛学术报告预告
一、上午场
时间:2025年11月8日9:40-12:00
地点:600全讯白菜网址潇湘校区机电楼B309
报告安排: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9:40-10:00 |
宽温域高性能增材制造材料成形成性研究 |
汪建英 |
10:00-10:20 |
开发微流控芯片用以分析冰川水中的微生物样本 |
王天弘 |
10:20-10:40 |
基于永磁体的重力补偿器的设计 |
曾祥贤 |
10:40-11:00 |
激光粉末床熔化高强金属材料的疲劳行为及其优化 |
秦泽昊 |
11:00-11:20 |
An Information and Cost Modeling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Creation of Digital Twins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苏 硕 |
11:20-11:40 |
基于双尺度增量学习的高端装备时空动态建模方法研究 |
王天跃 |
11:40-12:00 |
聚合物跨尺度结构和力学性能构效关系及其能源应用 |
翟晨曦 |
二、下午场
时间:2025年11月8日14:30-17:50
地点:600全讯白菜网址潇湘校区机电楼B309
报告安排: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4:30-14:50 |
High-sensitivity molecular sensing based on micro-nano optomechanical devices an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
张程宏 |
14:50-15:10 |
高品质石墨烯器件中的异常磁阻效应(Extraordinary magnetoresistance):用于磁场探测和基础物理研究 |
周博文 |
15:10-15:30 |
大型电动车辆能耗优化策略开发与验证 |
方亦园 |
15:30-15:50 |
基于不确定性力学的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安全性评估 |
田宇航 |
15:50-16:10 |
茶歇 |
16:10-16:30 |
基于微结构设计的高性能功能聚合物器件 |
余兆函 |
16:30-16:50 |
电动化交通系统的协同规划和运行 |
姚灿棋 |
16:50-17:10 |
机器人感知控制赋能可规模化智能制造:我的探索与展望 |
兰飞鹰 |
17:10-17:30 |
连续体机器人辅助心脏瓣膜介入的应用探索 |
王伟钊 |
17:30-17:50 |
面向性能保障与计算高效性的机器学习控制方法 |
何康辉 |
学术报告人简介
汪建英博士,男,1994年出生。2023年获得600全讯白菜网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2023年至2025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博后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增材制造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开发、宽温域高强增材制造合金材料设计,以及轻质高强高疲劳超材料结构的优化与制造等,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1400余次,一作最高引用15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20+篇)以及通讯作者(5+篇),已在中科院一区期刊、机械领域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材料领域TOP期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和增材制造领域TOP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和《Virtual physical and Prototyping》等发表10余篇论文,获得JMST期刊2022-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项。汪建英博士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GRF科研基金,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地区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
王天弘博士,男,1990年出生。2021年到2025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环境科学系就读博士,并取得博士学位。博士的研究课题是开发微流控芯片用以分析冰川水中的微生物样本,研究成果还在投稿和作最终的整理中。自2025年8月起,他在法国尼斯物理研究所系担任博后研发工程师,进行“声流体干涉仪装置”的开发,涉及微流控技术与光学。他擅长技能是微系统制造、净室加工、微流控设计。有兴趣的课题领域是芯片实验室与器官芯片。
曾祥贤博士,男,1995年出生,2025年获得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3年,曾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目前,曾博士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机械与自动化系担任副讲师,并受邀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基于永磁体的重力补偿技术、磁力与磁场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应用开发等。至今,曾博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中科院一区机械工程领域的顶级期刊《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机电系统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以及磁学领域的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此外,曾博士长期参与IEEE、ASME、IFToMM等非盈利性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包括期刊审稿、会议组织和项目评审等工作。
秦泽昊博士,男,1997年出生,2025年获得法国国立高等工艺学院(Arts et Métiers ParisTech)博士学位。2022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2019年获长安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聚焦激光粉末床熔化(LPBF)成形高强金属(铝合金、模具钢)的微观组织调控与疲劳性能优化,涵盖工艺-组织-性能关联性、缺陷演化机制及后处理改善策略。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总被引200余次。
苏硕博士,男,1997年出生。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硕士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师从赵罡教授。博士期间,公派前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师从Aydin Nassehi教授和Ben Hicks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面向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技术,涵盖制造过程信息建模、数字孪生成本建模及数字孪生能力评估等方面,预计2025年12月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自2020年至今,以第一作者在数字孪生领域发表期刊论文5篇,包括中科院一区期刊、智能制造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公开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其中“数字孪生同一性评估维度”工作获得第三届数字孪生国际会议最佳学生报告。“数字孪生构建成本建模”工作正在跟美国PRICE Systems ,英国Sterling DCS等成本评估公司开展合作。
王天跃博士,男,1997年出生,现为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哲学博士,师从Han-Xiong LI讲席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硕士保送至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师从谭建荣院士和长江讲席冯毅雄教授,并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Lihui Wang院士课题组完成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研究方向聚焦工业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擅长人工智能、过程控制及智能优化方法,拥有7年产学研合作经验,与中国联通、华为等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科研合作。主持或参与6项中国和国际重要科研项目,包括香港科技园创新创业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ASME Transactions等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8篇高水平论文,累计发表20余篇国际SCI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王博士先后获新加坡国际研究生奖、香港全额资助博士奖学金、香港城市大学杰出学术表现奖等40余项荣誉,长期担任IEEE Transactions等20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活跃审稿人。在教学方面,王博士具有4年全英文授课经验,主讲"过程建模与控制"、"智慧城市"等专业课程。
翟晨曦博士,男,1990年出生。2020年5月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担任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目前担任康奈尔大学Research Associate。曾担任天津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力学性能,多尺度模拟,能源转化储存。擅长通过多尺度模拟研究聚合物和陶瓷材料在多物理场下的结构演化及其力学、物理性能以揭示其构效关系和失效准则,实现其在工程力学、光电信息、能源转化储存等多方面的交叉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xtrem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overy Environment (XSEDE) 机时科研项目三项,入选天津市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省部级),天津市海河英才计划(省部级)。近五年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出版社发表SCI论文40篇(被引800余次,一作/通讯文章被引400余次)、专著1部:其中在本专业权威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18篇(含共同第一作者3篇,总IF约140),包含3篇ESI高被引,12篇TOP期刊,获得多次专业会议最佳报告奖且工作被全球多家主流科技媒体以聚光灯形式采访报道。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有多年教学经历(材料力学,工程热物理,计算材料物理)。
张程宏博士,女,1997年出生。2024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4年10月起至今,在意大利国家光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超快光子学、双光梳光谱、光声与光机械传感、微纳光子学及集成光子器件,致力于将超快光学与纳米材料传感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高灵敏度、可集成的光谱与传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光学与光子学领域中科院一区期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其中5项已授权,受邀在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iques等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至今已发表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引用289次 (h-index: 8),包括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此外,担任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并入选期刊 Measurement: Energy青年顾问委员会。
周博文博士,男,1989年出生。2019年获得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在丹麦科技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石墨烯二维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纳加工,磁场传感器和异常磁阻效应(EMR)等。在EMR结构石墨烯器件中,首次通过电输运测量方法观测到了赝磁场(0.2T)的特征信号。我们的EMR传感器在室温下可达5x10^7%的磁阻效应和102.2Kohms/T的磁场灵敏度,这两数值都是目前所有EMR器件中最高记录。发表6篇论文在ACS Nano,Phys. Rev. Applied,Applied Materials Today,Appl. Phys. Lett.等。获奖情况:Arthur L. Hughes Fellowships,University Fellowships, 优秀学生等。
方亦园博士,男,1993年出生。于早稻田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23年至今,在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任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早大电动车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FISITA)、日本汽车工程学会(JSAE)等学术组织会员。主要从事大型车辆电动化方面研究,围绕车辆纵向动力学与控制,车辆动力系统的物理与数据驱动建模,能耗优化控制策略开发与验证,电动巴士/卡车的设计开发与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至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8篇,3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或最佳报告奖。
田宇航
博士,男,1996年出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复合材料结构的多尺度物理与动力分析、机器学习辅助计算结构不确定性、超材料结构优化与编程设计等,至今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已在《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等著名SCI期刊上发表6篇论文。担任《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Nonlinear Dynamics》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
余兆函博士,女,1996年出生。2017年及2022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及工学博士学位。自2023年至今,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功能聚合物器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微观聚合物网络和宏观多孔结构的调控提升器件的电、热、力学性能,至今发表学术论文27篇,引用600余次,一作最高引用8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7篇),已在能源领域TOP期刊《Nano Energy》、材料领域老牌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5篇论文。她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评述性文章Perspective一篇。曾4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有10项授权发明专利,其中3项作为学生一作。此外,她担任《Nature Reviews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审稿人,以及JCR-Q1期刊《Gels》客座编辑。
姚灿棋博士,男,1996年出生。2023年12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工学博士学位,2022年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自2024年3月至今,在香港理工大学物流及航运学系担任博后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复杂网络最优调度、机器人路径规划、电动化交通系统最优规划和运行,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引用130余次,一作最高引用6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7+篇),已在中科院一区期刊、智能电网领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智能交通系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物联网领域TOP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上发表8篇论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等10 余本SCI 期刊审稿人。博士后研究受香港理工大学Postdoc Matching Fund Scheme 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港研究资助局GRF 和深圳市稳定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等。拥有1项中国发明专利。
兰飞鹰博士,男,1996年出生。现为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感知定位与控制、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2023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加入伯明翰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之前(2023年初-2024年底),他在华为智能驾驶团队担任感知领域高级工程师,负责毫米波雷达感知、多传感器融合与众源地图构图的研发。迄今已发表7篇期刊论文,并贡献三章专著章节;其中,以第一作者兼通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和《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等发表研究成果论文。
王伟钊博士,男,1995年出生。2018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18年至2022年,先后任职于罗伯医疗、佗道医疗,担任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参与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及消化内镜、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期间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3项,均已获得授权。
2022年起在伦敦国王学院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与影像科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医疗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医学影像处理等。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4篇,包括机电系统TOP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机器人领域JCR-Q1期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TBME这篇也被评选为特色论文。同时,他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心脏介入团队保持紧密合作,并曾在国际心脏瓣膜介入会议PCR London Valves上展示相关研究成果。
何康辉博士,男,1996年出生。现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系统与控制系博士研究生,预计2026年1月毕业。201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位,201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21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担任科研助理,2025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控制理论,机器学习,机器人路径规划和控制,以及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等。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在自动化领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以及机电系统TOP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上发表论文各一篇。博士课题《考虑安全约束的机器学习控制算法》受欧盟科学委员会ERC Advanced Grant全额资助,资助金额超过16万欧元。曾获国家奖学金,北航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航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